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的时候“磨洋工” ,不盯着就不自觉好像在给大人学;想让他读书用心一点就跟拨算盘一样,你拨一拨,他才动一动;每天上学就像完成任务,放了学再也不想看书 孩子学习“不主动、不自觉、不负责”的问题,不知让多少父母操碎了心。
如果把孩子的行为比作一辆汽车,那么,自驱力就是马达,它来源于孩子的内部,可以驱动孩子主动做事,一旦这股力量被唤醒,孩子做事会更容易坚持。
自驱力会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从“老师让我学”转变成“我要自己学”而缺少自驱力的孩子,学习不主动,容易在竞争中“抛锚” "熄火”。如果您的孩子也是这样,先不要着急,了解孩子缺乏自驱力的原因非常重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自驱力。
1:孩子不想学习,定了计划也没用
三年级才开学两周,昊昊已经被留校3次了!每次语文老师都会在前一天告诉学生:课下完成背诵作业,第二天要当堂默写。转天,老师留出了充足的默写时间,其他孩子都能完成,只有昊昊会拖到最后。爸爸走进教室,看到昊昊一边哭一边默写古诗,顿时火冒三丈。他太明白这种感觉了,这是他们
在暑假里无数次上演的“戏码”
假期时,为了提高昊昊的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和他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只有很少的几项作业,加起来用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如果完成了作业,还可以在下午4点和伙伴们去打篮球。这个对很多孩子都管用的做法。对昊昊丝毫不起作用,他仍然不想写作业,还不断讨价还价。
“妈妈,就一次,我先和朋友去玩儿,回来再写数学口算行吗? ”
“爸爸,今天外语的句子太难了,我不会读,你回来再教我吧! ”
如果爸妈心软,放孩子出去,超超晚上也不肯兑现承诺,总是有很多借口: “今天打球太累了,明天我做两份可以吗? "”
有时候,爸爸想扳一下孩子这种“说话不算数”的毛病, 4点钟的时候扣住他,不让他出去玩儿。这时候,昊昊就会撒泼打儿、情绪激动,反而什么事都不做了。有一次,他从4点一直闹到了6点,那一晚,全家人都没有心情吃饭。
爸爸无数次怀疑孩子的脑子出了问题去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妈妈耐着性子和孩子谈,问他为何明明知道写完作业就可以玩儿,还迟迟不肯动笔,孩子的答案让父母更困惑: “我看着作业,就是不想写! ”
昊昊学习这么被动,该怎么办?
分析与策略:
昊昊有两个典型特点:一般孩子能够建立的内在行为逻辑,在他那里行不通。比如:做了A才能去做B.他能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但不愿意去执行;此外,对于需要及时完成的任务,一旦启动“倒计时”模式,就会引发他情绪上的波动,更加阻碍任务的完成,明明能够做到的事,反而做不到了。
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修复孩子做事的内在逻辑:对于动力不足的孩子而言,分清楚"要我做“和”我要做“的事很重要。孩子多半时候会认为,学习任务是“要我做”的事情,所以动力很差,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找出几个非做不可的理由,比如“巩固知识“ "检验学习成果“ "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 ,并且引导孩子形成逻辑: "即使不想做练习册,我也要好好做,因为可以获得玩要的奖励”。这样,就可以把“要我做”的任务,变成了“我要做”的事情,孩子的抵触自然会降低。
其次,要从整体生活模式上干预,改变孩子的动力系统。孩子的执行力,依赖成熟的大脑发育,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做有益于大脑发育的事。比如,保持运动,激活大脑更投入地工作;保持高蛋白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营养和充分的休息时间。此外,父母应该着手为孩子建立“支持系统” ,比如,相比于一成不变的托管班,他们可能更喜欢和同伴一起写作业。等他们大一些,也会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些保持归属感的行动方式,能让他们感觉舒服自由,提升学习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