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知别人是不是象我一样,常常忽视自己也很少去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大概是因为做一件事之前就已经决定,于是便不需要再回头去看,对错本就在此时的人生之中;
重新去审视走过的路需要心如止水,直到我重新看到这张照片,我仔细认真看到“都喜欢去阻止孩子”,又想起多年来时时在心头涌起,在脑海经常响起的问号,每次看到外国父母与孩子相处时情境总觉得跟大多数中国父母与孩子相处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对,为什么?
有很多的文章,也有非常多知名的学者讲其中的许多不同,比方,尊重,信任、独立思想等等,这些都无法解答我内心的困惑,
海灵格曾说:“那些同情别人的人是在责备上帝。”
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安慰,而同理则是敞开怀抱的温柔。比起同情,陷入困境的人或许更加需要同理心。他或许不会因为一句同情的话马上高兴起来,但却会因为被理解尊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慰藉。
同理心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接纳当事人的想法 2.不评论不批评 3.了解情况 4.沟通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堪一击,人一生总要经历一些风浪。人要比想象的坚韧很多,遇到挫折我们也不是抗不过去,只是我们内心的情感需要被理解被相信,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都喜欢去阻止孩子”是家长的行为,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却从没人认为不妥,当孩子需求得不到理解相信,只是粗暴阻止,那么真正的隐患就开始埋下了,孩子也失去了对他人的同理心,要么按老师父母要求的那样去学习生活,要么“逆反”在缺乏同理心的群体中不断受挫遭受打击中成长。
中国在加速进入老年化社会,前天在家看了一文章,文中提到,上海一位老人还活着被工作人员放入尸袋中,幸好被殡葬馆工作人员发现,我看到文章中附着的一张照片,某院工作人员正把尸袋将车上搬,揭开盖在老人脸上的布,看到老人活着,却还要再盖上去,这时旁边殡葬馆的一位工作人员立刻大声阻止,新闻真是触目惊心;
这则新闻可能会让很多人想到自己老年的生活。流程标准化的制度管理同时真正能制约行为本质的是对他人对自己以外的人的同理心,
温暖孩子的心就是在温暖社会,当孩子成长在富有同理心的环境中,意味着当你老去的那一天到来,你也将被同理心包围被爱温暖;
荷兰有一座纪念慈善家费尔南德的塑像,塑像底下有一行字: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