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家庭。育儿》杂志
害怕“黑人老师”
幼儿园新来了一位黑人外教老师,小朋友都很好奇地围着他玩;小文却非常的害怕,只要一看到黑人老师,小文就会吓着身体发抖,尖叫哭喊着要马上回家,现在无论妈妈怎么劝说,她都坚决不去幼儿园上学了。
生活中也不能提及“黑人老师”,只要一提起“黑人老师”,小文就会表现得很害怕,哭闹的很厉害。
害怕大房间
有一天,妈妈陪小文在大房间看书,小文无意中在书架上翻到了一本新书,妈妈猜测:可能是书的封面不是小文经常看到的那种,小文害怕了,从此,小文不敢进大房间玩了,也拒绝看新书。妈妈只得把新书都收起来不让小文看到。
拒绝在外面就餐
妈妈说:“我们从来没有一起在外面就餐,只要人多的地方,她就会烦躁不安、哭闹要回家。小文拒绝在外面就餐。”
害怕举止幼稚的“小哥哥”
小文跟着妈妈带来美希教育工作室学习;
第一次课后回家,小文很开心,她特别喜欢老师跟她一起做的主题游戏,第二天起床就跟妈妈说:“我要上美希老师的幼儿园。”
这一天,“小哥哥”跟着妈妈比较早来工作室等候做游戏,小文碰到了举止幼稚的“小哥哥”,小文脸色立刻就变了,跟老师说:“我要回家。”直到妈妈答应小文明天早早带她来做游戏,不会碰到“小哥哥“才同意再来做训练。
自从上次遇到了“小哥哥”,老师反应说:“现在小文在训练室跟老师做游戏,时时提心吊胆地,只要听到门口有一点点声音,就会停下来,会很害怕的说小哥哥来了。”
身边朋友们评价与建议:
1、小文只是有些胆小,没什么事,经常带她去外面走走就好了。
2、孩子胆子小,就是你们大人平时太娇惯孩子,以后别养得太娇气了就好。
3、害怕什么多接触一下,慢慢习惯就好了。
对于朋友们的建议,妈妈有着自己的担忧和困惑:
我们经常带小文在外面玩,她也和小朋友玩着很好,但只要遇到害怕的东西才会这样,小文有时候甚至会尖叫害怕的浑身发抖,如果大人强迫孩子去接触,父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孩子心理问题?
美希老师指导:
一、自然接收“害怕”相关的信息
举止幼稚的“小哥哥”来了,小文看到小哥哥马上停止活动,惊慌地跑去拉妈妈嘴里哭着说:“我要回家。”
我自然地神情说:“小文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哭着脸上有眼泪多难看。请老师,先带小文洗洗脸,洗干净脸,我们马上就回家。”
我真诚地赞赏,对她的要求支持,同时为了更快地离开这里,离开可怕的“小哥哥”,小文听到我的话,她马上接受我的建议,老师带着小文去洗手间洗洗手、洗洗脸。
“小文,跟老师、阿姨说再见吧!”妈妈建议道。小文的情绪已经稍稳定一些了,很快跟我们一一说再见,经过训练室时,妈妈说:跟“小哥哥”说再见吧!
小哥哥正在做训练室游戏,小文听了妈妈的话,走到训练室门看了一眼,跟小哥哥小声地说:“再见”。
小文跟小哥哥道别时,自然看到“小哥哥”也能和所有小朋友一样做游戏。
二、偷换思维“我讨厌不是害怕”
第二次,遇到小哥哥,小文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恐惧了,仍然要求妈妈的赶快回家,妈妈说:“好的”。
我说:“我知道,小文讨厌小哥哥没有礼貌,上次小哥哥来没有跟小文和妈妈问好。小文很有礼貌,上次回家都到训练室跟小哥哥说再见,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照样老师带小文先穿鞋子、洗手。等小文洗完手回来,小哥哥正安静地坐在妈妈的旁边做游戏,老师还不停夸小哥哥:“对!自己做,小手真灵活”。
这次,不等小文道别,小哥哥主动跟小文和妈妈说:“再见,阿姨再见。”
我说:“看小哥哥真懂礼貌,下次我们再跟小哥哥玩吧。”
小文稍犹豫地说:“好。”
三、制造机会肯定孩子的进步
这一天,小文跟妈妈一来到中心,小文马上主动跑来办公室,跟我说:“我不害怕小哥
哥,我是讨厌小哥哥没有礼貌,。
我笑着说:“嗯,我知道。小文是个聪明能干的小姑娘。”
小文还没下课,小哥哥和妈妈就提前到了,这次小文一点也不害怕,小文准备回家了,小哥哥的球不小心掉到了地上,老师提示说:“帮小哥哥捡一下玩好吗?”小文立刻答应说:“好。”她走上前去捡起地上的球,自己走过去把球给哥哥。
小文妈妈马上说:“小文真是个好孩子,会主动帮助哥哥。”
之前害怕的新书,妈妈会自然摆放在桌面上,现在小文不仅能看新书了,也能进大房间去玩了,对于黑人老师,小文经常会主动提起“:我讨厌黑人老师,他长得太黑了。”现在无论碰到什么不喜欢或害怕的,小文都能讲出来。
周三,妈妈和小文外出,刚出门一会儿,天就黑了下来,小文和妈妈坐在车里,雨下得很大,闪电、雷声一阵一阵地,小文心里有些害怕,她想了想跟妈妈说:我不害怕闪电打雷,我是讨厌下雨。”
妈妈微笑着说:“嗯,下雨是不好,不过,你看,树上的树叶被雨水洗得干干净净地,真绿!”
小文马上回答说:对,雨水落到树叶上还会溅起小水花呢!我不讨厌下雨。”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坚强可爱。
美希解析:
1、孩子从小与外界接触广泛,在成长中会比同龄孩子积累了更多的体验与知识,看待人、看待事物的思维眼界就开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及交往能力的提升;
2、 “害怕”的心理初期是由于儿童的生活认知经验不足,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当小文碰到与她认知、生活经验不相符的人和事物时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因此孩子害怕不能以“胆小“一概而论。
3、在小文的案例中,孩子尖叫、害怕到浑身发抖,甚至不能提及,当儿童出现不自觉的身体反应时,通常是由于受到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作用所致;儿童类似抗拒、恐惧的行为需要配合大脑神经功能与积极心理引导相结合的教育干预;
4、孩子非常害怕建议家长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然后从孩子能接受的知识程度去解释现象,而非一味的指责或避免事物的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