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一种很好的力量,用对了,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大的帮助。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达到它不能仅靠愿望。
那靠什么?靠方法!心理暗示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使用的过程中成为很多人手里的双刃剑。
在生活中,经常有家长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我这孩子胆小、认生。家长其实是想让孩子改掉胆小、认生的“毛病”,正是家长的暗示,仿佛像回音一样每天在孩子脑海中回荡,反而助长和巩固了孩子的胆小。孩子在这种暗示下,年龄增长了,胆小、认生的毛病却不见改正。
与消极暗示相反,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可以塑造一个人良好的个性,甚至改变人生。
一个孩子本来很羞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区里大声叫了一位奶奶。这位奶奶是退休教师,非常喜欢孩子。从那以后,她经常故意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宝宝特别大方,喜欢叫人。孩子的母亲也跟着这样夸孩子。不到一个月,原本羞怯的孩子彻底变了样,在小区里玩耍时遇到熟悉的人,老远就叫人家。
可见,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引导孩子进入大人预期的良好形象中。
有些家长说,我也经常鼓励孩子啊,说你真棒,你能行之类的,可是孩子听了不痛不痒的好像没什么感觉。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的鼓励太模糊,听起来像外交辞令,不能触动孩子。
让心理暗示有作用,表扬的内容要具体。
比如在“你真棒”后面,加上一句“会自己洗碗了”,在“你能行”后面,接着强调“上次你坚持了一下,就走了这么远”。当孩子知道自己好在什么地方,他才会在那个方面继续进步。
给予积极心理暗示,给出的语言要肯定,不要从否定的角度说。所谓肯定,就是说孩子聪明。如果说孩子不傻,这叫从否定的角度说。
给予积极心理暗示,还要从正面切入。比如说“你是好孩子”,这是正面切入。如果说“你不是坏孩子”,这叫从负面切入。
正面、肯定的语言表达简练,意思明确,能形成对孩子直接、完整的心理暗示。绕个弯从否定、负面的角度说,会传递出一种疑虑的信息,让听的人感觉自己不是很被肯定,效果也大打折扣了。
即使孩子有缺点,也要这样暗示:本质上是好的,缺点只是暂时现象。比如孩子这两天表现粗暴,抢小朋友的东西。遇到这种情况,要批评,但家长也可以这样说:大宝平常特别关心别的小朋友,这两天有点走样了。当把孩子的问题说成是暂时现象,这样做几次后就会发现,孩子变了,变得关心别人了。孩子一旦表现出关心别人,家长就要用肯定的语气说:看,大宝实际上是关心别人的。一个孩子关心别人的品格就这样形成了。
文章转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