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对于儿童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形成、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要求和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水平。
第一、想一想,再去做。
与成人相比,儿童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冲动性强,儿童在行动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虑行为的结果,而不象成人会在具体行动前先仔细考虑,考虑到该行为的利与弊,从而相应地采取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针对儿童行为的这一特点,对于儿童来说,为了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应该学着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或他人的经验想一想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个人以及周围他人会产生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比如说一名学生在上课时想说话、做小动作,如果这时候他能先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认识到上课讲话不仅自己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周围其他同学的听讲,那么他就有可能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专心听讲。再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玩游戏机现象,如果这些学生在走进游戏室之前能够先认真仔细地想一想,那么也许不少人就会"迷途知返",做出不同的选择了。
第二、培养提高移情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通过自我控制,发展自身的适宜行为,而避免不适宜行为的产生。因此,儿童的不自控行为常常会伴随着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儿童由于自我中心化倾向较强,他们往往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行动,而很少考虑他人。因此作为儿童自已,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提高自己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学着站在他人角度,感受和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
第三、学会一些必要的自我控制策略。
自我控制行为的产生,一方面与儿童自我控制意识的发展有关,但另一方面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获得也是自我控制行为出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比如对于争抢玩具,不少幼儿都知道这样做不对,应该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谦让,但实际上他们常常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如注意力转移——先玩别的好玩玩具、延迟满足——自己过会儿也可以玩等,从而不能有效地抵制玩具的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导致矛盾、冲突的产生。因此有意识地注意学习一些必要自我控制的策略,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如注意力转移,想一想、再去做等,将会更好地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第四、根据发展特点,提出适宜的、有针对性的发展要求。
我们知道,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坚持性是自我控制的三大组成部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相对而言,在这三方面的发展中,儿童行为自控的发展较快,而情绪自控和坚持性的发展较慢,尤其是其坚持性相对较差。儿童自我控制的这一发展特点是与儿的认知发展以及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的,由于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性思维,因此他们对行为的感知往往先于对情绪的感知,再加上成人对儿童的行为更为关注,这方面的要求也更多一些,因此儿童的行为自控发展最快。针对这一发展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促进自己行为自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自已情绪自控的要求,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坚持性,如平时注意不随意乱发脾气,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坚持自如至终地做事,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等,以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第五、学习同伴积极的榜样行为,抵制不良同伴行为的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学习的榜样是不同的。在年幼时,儿童主要是以父母与老师的行为作为学习榜样的,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同伴交往的增多,同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认同等方式,向同伴进行着学习。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儿童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促进其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而同伴不良的行为则在儿童周围形成消极的榜样,不利于其积极行为的培养。因此在同伴群体中,儿童必须善于区分,正确对待同伴的行为,要学习同伴积极、适宜、良好的行为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认同或全盘接受。要善于观察,观察同伴的行为结果,通过其行为结果及他人的反馈来判断其行为的正确、适宜与否,不能只看行为本身。如有的同伴尽管很想去玩,但他还是先做完了老师交给的作业后再去玩,有的同伴一看到好玩的,就先去玩了,单纯从行为本身来看,后者比前者玩得更早、玩得更多,但从结果上,前者能按时地完成作业,而后者却会由于玩得兴起而忘了作业,最终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辩证地来看待同伴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同伴榜样的积极作用,防止同伴消极作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