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8 15:39   杜谦  
亲爱的美希老师:你好! 我家女儿现在快3岁了,上了幼儿园,老师发现她跟小朋友相处不是很和睦,经常主动攻击别人,有时还抢了别的小朋友的零食,我也经常跟她说要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可是说了很多,还是没什么效果!请问得怎么教育更好呢? 
       孩子到两岁三岁以后,出现类似“打人”,主动“攻击”小朋友,抢人东西的情况不断发生,家长很困惑,怎么办呢?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跟宝宝在家中也做了很多思想“工作”; 
“你再打人,我就打你了” 
“不能打人;” 
“你哪只手打的?”父母做样子式的打两下手,再问“还打不打了?以后不准打人,听到没有?” 
宝宝认真地回答“知道了”; 
当家长转身,宝宝伸手拍了一下站他旁边的小妹妹,小妹妹“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 
“宝宝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有礼貌别人才喜欢你,是不是?”宝宝认真点点头; 
“你要什么,可以跟小朋友讲,但不能抢别人的东西、、、、、、” 
———— 
父母道理讲了一大堆,宝宝也知道,可是就是没效果,怎么办呢? 
美希给大家一点启示: 
1、切不可过早给孩子行为下定论; 
         超宝宝刚刚才两岁,但他的力气可大了,带他到小区花园玩,弄不好就给小朋友两掌,弄得妈妈常常跟人赔礼道歉,不得不时时看住他,就担心他又出什么乱子; 我站洗手间门口的过道上,超宝宝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过来,伸手朝我腿上拍打两巴掌,妈妈刚想斥责他,看我眼色就没出声; 
          我转身弯下身,笑着说:“超宝宝,想跟我一起玩是不是?” 
          他想了想说:“做游戏。” 
          我说:“好的。不过下次找我玩,走过来轻轻拉拉手,大家就明白了。” 
美希小语:孩子的行为在成人思维中“打人”,在开始之初常常是他想与人交往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长反复强调“打人”,加重孩子打人行为的强化而愈来愈难纠正,从而无形中演变为“攻击性”行为,更在心理上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不受欢迎,伤害到孩子心理; 
2、用行为示范替代口头教育 
       “看我!象我这样”,我伸出手轻轻的拉拉超宝宝的小手; 
        超超看着我,我知道他已经明白了; 
        我鼓励他说:“你来一次。” 
        超宝宝伸出手,这次他轻轻地拉了拉我的手; 我马上大声说:“哦,我知道你想跟我一起玩。那走吧;” 
3、及时赞赏宝宝的行为并肯定其意义 
       “我们超宝宝真的很有礼貌哦,找人玩知道轻轻地去拉拉手,真棒!” 
         听到我的赞扬,超宝宝开心极了; 
          当然针对不同年龄、情况程度不同的孩子,我们还需要一些特别的方式,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从孩子“意的角度去思考,千万不可盲目的指责,当你在的指责中不断重复孩子错误的行为,那么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的错误更持久更难以改变; 
  
                                 |